你的購物車現在是空的!
鮮花採摘者:世界上最費力的花卉
在世界各地的農戶中,黎明前便已起身採摘嬌嫩的花朵。這些花朵的價值不僅在於它們的美麗,更在於它們蘊含的珍貴精華,而這些精華的提取離不開無數小時辛勤的勞動。
引言:花農兄弟會
在保加利亞玫瑰谷黎明前的黑暗中,在馬達加斯加諾西貝島層層疊疊的梯田上,在埃及尼羅河三角洲,以及西班牙拉曼查高原,類似的儀式正在上演。農民穿梭在芬芳的田野中,動作嫻熟而迅速,與時間和陽光賽跑,採摘那些將成為世界上最珍貴的香料、香水和調味品的花朵。這些採花人——他們傳承著極其耗費體力的農業傳統,這種傳統超越了現代經濟的範疇,依靠的是文化自豪感、世代相傳的技藝,以及一個簡單的道理:沒有任何機器能夠取代採摘這些植物珍寶所需的細膩手法。
這些分散的農業社區之所以能團結在一起,是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認知:某些花卉必須在特定的時間,以極其謹慎的態度手工採摘。採摘的時機以小時計算,有時甚至以分鐘計算。這項工作極為艱辛,利潤微薄,但這些傳統得以延續,是因為他們種植的花卉所產出的物質無法合成,無法速成,也無法透過其他任何途徑獲得。
這是一個關於這些花朵和照顧它們的農民的故事——一幅由藏紅花絲、玫瑰花瓣、香草莢、茉莉花、丁香花蕾和依蘭花編織而成的全球掛毯,每一種都代表著植物學、傳統和人類決心的獨特融合。
藏紅花:拉曼查的紅色黃金
西班牙的番紅花田
在西班牙拉曼查地區,農民需要採摘約15萬朵番紅花才能生產出一公斤乾藏紅花,足以解釋為何這種香料的價格堪比貴金屬。每朵紫色的番紅花(Crocus sativus)只能產出三根深紅色的柱頭-細如髮絲、長度不足一吋的絲狀物,其中含有賦予藏紅花獨特金黃色澤和複雜風味的化合物。
番紅花的採摘期極為短暫。每年秋季,番紅花的花期僅有三到四周,每朵花只開放一天。凌晨三、四點,一家人得起床,戴著頭燈穿梭在田野間,趕在太陽落山花朵閉合前採摘。孩子們和祖父母一起勞動,學習正確的採摘技巧:如何抓住花朵的根部,如何輕輕扭動使其脫離泥土,以及如何辨別哪些花朵正值盛放期。
到了上午十點左右,氣溫升高,採摘工作結束。裝滿紫色花朵的籃子被運送到加工區,真正的工作才剛開始。工人們圍坐在桌旁,小心翼翼地從每朵花中摘下三根紅色的柱頭,丟棄花瓣和黃色的雄蕊。這項工作需要一雙穩健的手和非凡的耐心。一個熟練的工人每小時可以處理4000到5000朵花,大約可以得到40克新鮮的柱頭。
新鮮的藏紅花柱頭必須經過低溫烘乾,傳統上是用木炭火烘乾,這個過程被稱為“tostar”。柱頭被鋪在置於熾熱炭火上方的絲網上,在三到四個小時內會損失超過80%的重量。最終,這15萬朵花經過加工和烘乾後,只能得到一公斤成品藏紅花。
超越西班牙:全球傳統
伊朗如今主導藏紅花的生產,貢獻了全球約90%的供應量,主要產自呼羅珊省,那裡廣闊的田野上演著相似的採摘儀式。然而,其中的艱辛依然令人敬畏——伊朗農民面臨著同樣的殘酷算術:每公斤藏紅花需要15萬朵花,同樣的清晨採摘,同樣的加工時間。
阿富汗和印度是藏紅花的次要產區,而克什米爾則以其高品質的藏紅花而聞名。每個產區在種植技法和風味上都略有不同,這受到海拔、土壤成分和當地種植傳統的影響,但它們都遵循一個基本原則:必須由人親手在黎明時分採摘,一朵一朵地採摘。
在藏紅花產區,經濟悖論始終存在。儘管每公斤藏紅花售價高達3000至10000美元,但扣除人工成本後,大多數藏紅花種植戶幾乎無法收支平衡。採摘15萬朵藏紅花大約需要40個小時的工時,這還不包括加工時間。然而,藏紅花的採摘仍在繼續,代代相傳,維繫其的是文化認同以及對某些農業實踐超越單純利潤的認知。
香草:需要人為照顧的蘭花
馬達加斯加的人工授粉奇蹟
馬達加斯加生產全球約75%至80%的香草,然而,每一顆香草莢的誕生都離不開人類的精心幹預。香草蘭(Vanilla planifolia)的花期不足24小時,每一朵花都必須由種植者進行精準的人工授粉,才能確保每朵花結出一顆香草莢。
這種非凡的必要性源自於植物學和歷史。香草蘭原產於墨西哥,在那裡它由蜜蜂(Melipona)自然授粉,但這種蜜蜂在馬達加斯加、印尼和其他主要的香草產區並不存在。如果沒有人類的干預,這些蘭花就會開花凋謝,最後一無所獲。
人工授粉技術於 1841 年由留尼汪島上 12 歲的奴隸男孩埃德蒙·阿爾比烏斯發明。他的方法——用細棍或草葉挑起花冠(分隔雄性和雌性器官的薄膜),然後用拇指將花粉按壓到柱頭上——至今仍是全世界通用的標準授粉技術。
授粉競賽
每朵香草花只開放24小時,如果在這短暫的時間裡沒有授粉,它就會凋謝脫落,不會結莢。在花期(通常是10月到隔年1月),農民會勤奮懇懇地巡視田地,怕錯過一朵花。這項工作需要精準的時機和技巧——用力過猛或過輕,都會導致香草莢發育不良,甚至根本無法生長。
在花期,農民每天都要為成百上千朵花授粉。一朵授粉後的花只會結出香草莢,香草莢會在藤蔓上生長六到九個月至成熟。採摘後,這些綠色的香草莢必須經過數月的漫長熟成過程,才能形成香草特有的風味和香氣。
香草種植的人工投入令人震驚。從藤蔓種植到香草莢加工,每一顆香草豆莢都要經過熟練工人數十次處理,而這些技藝往往代代相傳。香草藤蔓需要近三年才能成熟開花。在此期間,藤蔓需要持續的維護-沿著支架生長、避免陽光直射、確保土壤水分適宜。
依賴維生系統的作物
如今,香草豆莢的生存岌岌可危,因為如果沒有人工授粉,它們幾乎不可能存在。曾經負責香草繁殖的墨西哥蜜蜂(Melipona bee)如今即使在其原產地也幾乎絕跡。這使得香草種植完全依賴人類幹預——這種獨特的關係體現在一個全球性的產業中,整個產業都建立在農民們精湛的技藝之上,他們每個季節都要進行數千次細緻的植物操作。
因此,香草仍是繼藏紅花之後世界上第二昂貴的香料,其價格會因颶風災害、作物歉收和投機行為而劇烈波動。然而,馬達加斯加、印尼、巴布亞紐幾內亞和烏幹達的農民仍然堅持這種勞動密集型的種植方式,因為他們深知,世界對天然香草風味的需求完全取決於他們在短暫的花期裡日復一日的耐心辛勤勞作。
茉莉花:埃及三角洲的午夜收割
夜裡盛開的花
在埃及加爾比亞地區,茉莉花的採摘工作每天大約在午夜開始,一直持續到黎明後幾個小時。工人們戴上頭燈,涉水進入茉莉花田——這種茉莉花被稱為皇家茉莉——白色的花瓣在他們黑暗中勞作時從籃子裡綻放出來。
採摘工作之所以在夜間進行,關鍵原因在於只有那時花朵才會完全綻放。雖然夜幕降臨後工作可以暫時緩解埃及白天的酷熱,但採摘時間的安排完全取決於花朵本身的開放情況。勤勞的採摘者一晚可以採摘多達五公斤的花瓣——這是一項極其艱苦的勞動,需要他們全神貫注地辨認完全盛開的花朵,而將未開放的花苞留到第二天晚上採摘。
絕對的算術
需要800萬朵手工採摘的茉莉花(約1000公斤)才能製成2.3公斤的濃縮物,而這些濃縮物最終只能提煉出1公斤的茉莉精油。濃縮過程本身就如同茉莉花的採摘一樣令人驚嘆。新鮮的茉莉花含有揮發性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在採摘後會立即開始分解,因此傳統的茉莉花農場會在農場內或附近設有提取設施,以便在採摘後數小時內開始加工。
這些數字揭示了人類辛勤工作的艱辛。一名工人每小時採350克茉莉花,大約每天早上能採2公斤。這項工作需要極高的精準度——工人必須小心翼翼地摘下茉莉花,不能傷害花朵,還要輕柔地將成熟的花朵與綠葉和莖稈分離。 800公斤新鮮茉莉花才能製成1公斤茉莉花漿,經過加工後可製成600克茉莉淨油,而每公斤茉莉花漿需要採摘8000朵茉莉花。
一個全球香水帝國
印度和埃及是香水用茉莉花的主要產地,約佔全球供應量的95%。在印度泰米爾納德邦,每年茉莉花產量高達3萬噸。當地婦女從日出到日落,跋涉在茉莉花叢中,只採摘尚未完全開放的小花苞。茉莉花的採摘季從6月持續到11月,其中7月和8月的茉莉花品質最佳。
香水界主要使用兩種茉莉花:大花茉莉(Jasminum grandiflorum,又稱皇家茉莉)和阿拉伯茉莉(Jasminum sambac)。它們各具特色——埃及茉莉散發著深沉、感性、陽光般的果香,而印度茉莉則帶有香蕉般的果香,並伴隨著蜂蜜般的青草氣息。最優質的茉莉花至今仍產自法國格拉斯,但產量有限,幾乎只供應給香奈兒等奢侈品牌。
據估計,茉莉花貿易每年為埃及帶來約650萬美元的收入,約5萬人提供生計,種植面積約400公頃。這些田地每年可生產約5噸濃縮茉莉花膏-這種產品濃度極高,每公斤茉莉花淨油的價格約4,000歐元。
茉莉花的文化意義遠不止於香水領域。在印度,人們將茉莉花編織成項鍊獻給神靈,也將其佩戴在女性的頭髮上,人們相信茉莉花可以促進頭髮生長。從印度到突尼斯,茉莉花在各種文化的婚禮儀式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中醫和阿育吠陀醫學中,茉莉花因其鎮靜安神和天然鎮靜劑的功效而備受推崇。
丁香:花蕾比花朵更有價值
從馬魯古到馬達加斯加
丁香是丁香樹上即將開放的花蕾,成簇採摘。與藏紅花或茉莉花不同,後者使用整朵花或特定部位,而丁香則不同,未開放的花蕾本身就是香料。採摘時機至關重要:花蕾會逐漸變色,當它們變成鮮紅色時即可採摘。
丁香在花朵開放前手工採摘,採摘後的丁香長約0.5至0.75英寸,由四片未開放的花瓣組成,花瓣中心形成一個小球狀。採摘後,丁香花蕾被攤開在陽光下曬乾,從而呈現出獨特的金棕色。
馬達加斯加的成功故事
丁香最早於19世紀20年代由皮耶·波瓦爾從荷蘭控制的地區走私到馬達加斯加的聖瑪麗島。不到一個世紀,馬達加斯加農民就掌握了豐富的種植技術,使馬達加斯加成為全球丁香生產大國。如今,馬達加斯加佔全球丁香出口量的46%,年產量約2.4萬噸。
馬達加斯加的丁香採收期為每年10月至隔年3月。工人們將簇生的花蕾從枝條上摘下,然後小心地手工採摘單個花蕾,最後進行日曬乾燥。採摘的丁香依含水量和大小分為三個等級:特級(CG1)、潔淨級(CG2)和標準級(CG3)。
馬達加斯加的丁香年產量估計為12,000至16,000噸,其中70%產自東北沿海的阿納蘭吉羅福地區,該地區也被稱為「丁香之路」。丁香的種植用途廣泛——大部分銷往香料市場,但馬達加斯加也從丁香花蕾和葉片中生產大量的丁香精油。丁香花蕾的蒸餾出油率約為12%,與其他花卉萃取物相比,效率相對較高。
印尼的內需
馬達加斯加出口其大部分丁香產量,而印尼每年生產約110,600公噸丁香,佔全球丁香總產量的70%,但僅出口其中約15%。絕大部分丁香在國內消費,主要供應給丁香菸產業。矛盾的是,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丁香進口國,從馬達加斯加、科摩羅和桑給巴爾等其他地區進口丁香,因為消費需求甚至超過了這些地區巨大的產量。
丁香樹對農民來說是一種非同尋常的經濟投資。丁香樹大約六年開花,二十年完全成熟,但結果期可長達八十年以上。這種長壽意味著丁香種植園是一項代代相傳的投資,祖先種下的丁香樹至今仍在為子孫後代生產。
玫瑰:黎明谷的收穫
保加利亞的玫瑰谷
保加利亞的玫瑰谷生產全球約75%的玫瑰油,這一優勢得益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幾個世紀以來的精湛技藝。玫瑰谷坐落在巴爾幹山脈和斯雷德納戈拉山脈之間,免受凜冽寒風的侵襲,附近村莊溪流潺潺,五月和六月充沛的降雨為玫瑰的豐收創造了理想的條件。
大馬士革玫瑰(Rosa damascena)是精油生產的主要栽培品種。其採收期短暫而集中-玫瑰每年只在五月至六月開花一次。採摘工作在日出前手工完成,並於當日進行蒸餾。時間安排至關重要,因為玫瑰在涼爽的清晨釋放出最濃鬱的香氣,而揮發性化合物在高溫和陽光照射下會開始分解。
玫瑰精油生產的數學原理與藏紅花不相上下。根據萃取方法和植物品種的不同,典型的出油率約為1:3000——也就是說,3000公斤玫瑰花瓣才能提取出1公斤精油。就精油生產而言,一公頃玫瑰可產出3.5至5噸玫瑰花,約能提煉出1公斤精油。
在保加利亞的玫瑰採摘季,約有1000名季節性工人加入大型生產廠的常駐員工隊伍中。這些工人必須兼具速度和細心——花瓣很容易碰傷,受損的花朵產出的精油品質會下降。這項工作非常辛苦,工人們需要長時間彎腰在低矮的灌木叢中,小心翼翼地在花朵成熟度最佳時將其摘下。
摩洛哥的玫瑰谷
摩洛哥的達德斯山谷(Dades Valley)盛產百葉薔薇(Rosa centifolia),這裡也被稱為“玫瑰谷”,出產的玫瑰精油也產自這裡。玫瑰通常在四月和五月採摘,具體時間會根據天氣而有所變化。摩洛哥玫瑰精油具有獨特的香氣——甜美溫暖,略帶蜂蜜般的甜香,這與保加利亞玫瑰更深沉、更複雜的香氣截然不同。
萃取過程通常以溶劑萃取而非蒸氣蒸餾,從新鮮玫瑰花瓣中萃取玫瑰淨油,製成玫瑰原精。大約需要650公斤新鮮玫瑰花瓣才能製成1公斤保加利亞玫瑰原精,這一比例在各個產區都基本一致。
全球玫瑰生產
土耳其的伊斯帕爾塔地區盛產大馬士革玫瑰(Rosa damascena),其香氣比保加利亞玫瑰略淡、更精緻。法國格拉斯地區是香水製作的歷史中心,至今仍保留著小規模的玫瑰種植,但產量已遠不及歷史鼎盛時期。格拉斯玫瑰,主要為百葉玫瑰(Rosa centifolia),價格不菲,專供最負盛名的香水公司使用。
即使價格昂貴且有機合成技術已經出現,玫瑰精油或許仍然是香水產業最廣泛使用的精油。這是因為天然玫瑰精油含有超過400種化學成分,它們和諧地相互作用,創造出一種極其複雜的香氣,即使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合成替代品也無法完全複製其微妙的美感。
依蘭:花中之花
科摩羅和馬達加斯加的統治地位
依蘭精油主要產於科摩羅群島(尤其是昂儒昂島)和馬達加斯加,其中科摩羅每年生產約60-70噸精油,馬達加斯加約17噸。依蘭樹(Cananga odorata)在花卉採摘方面較為特殊——它在熱帶氣候下全年開花,因此可以持續生產。
依蘭花的精油含量極為豐富,遠勝於其他花卉:只需40至50公斤依蘭花即可提取1公斤精油,而玫瑰花則需要近4000公斤。這種高效率使得依蘭的種植比許多其他花卉精油更具經濟效益,儘管整個過程仍然完全依賴手工。
豐收的節奏
鮮花一年四季皆可採摘,主要採摘期為雨季末至旱季(5月至12月)。採摘時,花朵必須呈現美麗的金黃色,而傳統習俗認為,應在黎明時分採摘,因為此時花香最為濃鬱。
為了獲得品質卓越的香料原料,必須在精確的成熟階段進行採摘——花蕾開放後,花瓣最初呈現淡綠色,逐漸變為亮黃色,大約三週後,鮮紅色的中心出現,標誌著香氣濃度達到頂峰。
經過三個小時的耕作,每位採摘者大約能採摘15公斤依蘭花,然後聚集到秤台稱重,作為一天勞動的報酬。一棵成熟的依蘭花樹產量可觀——一棵樹每年就能輕鬆產出多達20公斤的花朵——而且樹木五年後就開始結果,可持續近50年。
分餾過程
依蘭精油在香水領域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分餾過程。蒸餾過程緩慢,持續近24小時,精油持續流入分離器,並分餾成四個等級。第一級-特級和一級-密度最高,酯類含量最豐富,專供高級香水。第二級和第三級則用於美容和家居護理產品。所有等級精油的混合物——全效精油——則在芳香療法中備受青睞。
這種分級制度使生產者能夠利用一次收成來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勞動收益。特級(Extra)精油在蒸餾後的最初幾個小時內採集,價格最高,是香奈兒五號等標誌性香水的主要成分,其中依蘭與玫瑰和茉莉共同構成了馥鬱的花香核心。
共同點
黎明、雙手與傳承
在這些花草繁茂、分佈各大洲的植物中,有些規律逐漸顯現。幾乎所有植物都需要在黎明時分採摘——無論是埃及茉莉花在烈日炙烤前的清晨,西班牙番紅花在黎明前的綻放,還是保加利亞玫瑰散發最濃鬱香氣的時刻。這種採摘時機並非出於浪漫的傳統,而是植物學的必然選擇,取決於花朵何時開放、揮發性化合物濃度何時最高,以及嬌嫩的花瓣何時最容易被採摘而不受損。
人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儘管農業機械化已發展數個世紀,但沒有任何機器能夠判斷香草花是否適合授粉,在黑暗中辨別完全盛開的茉莉花,或摘取玫瑰花瓣而不傷及它們。這些花朵需要人類的觸摸、判斷和耐心——無論科技如何進步,這些品質都無法被自動化取代。
傳統經濟學
這種經濟悖論在所有這些農作物中都普遍存在。藏紅花每公斤售價高達1萬美元,香草在短缺年份的價格也與之相近,茉莉花精油每公斤售價4000歐元,玫瑰精油更是價格不菲——然而,如果認真計算勞動時間,大多數農民卻難以獲得體面的回報。按照傳統的商業標準,這種模式根本行不通。
維繫這些種植方式的並非利潤最大化,而是文化認同、世代傳承,以及全球產業對這些花卉的依賴這一簡單事實。巴黎的香水品牌、世界各地的香料市場、從手工麵包師到製藥商等所有使用香草的人群——最終都依賴那些願意從事這項勞動密集型工作的農民。
變革的威脅
氣候變遷對所有這些作物都提出了生存挑戰。馬達加斯加的香草面臨日益難以預測的颶風。玫瑰的種植需要特定的溫度模式和降雨量。藏紅花需要寒冷的冬季使其球莖休眠,以及乾燥的秋季才能收穫。隨著氣候模式的轉變和極端事件的增多,傳統的種植區面臨不確定性。
農業人口老化加劇了這些問題。在保加利亞、馬達加斯加、西班牙和埃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到城市從事勞動強度較低的工作。農民的平均年齡不斷增長,而能夠學習這些精湛技藝的年輕接班人卻寥寥無幾。有些合作社為了吸引年輕工人,必須支付更高的工資,而有些合作社則在探索機械化的可能性,儘管機械化本身有許多限制。
然而,創新也帶來了希望。年輕的創業家們開發出利潤更高的新產品——化妝品、藥品、特色食品等等。科學研究不斷發現新的應用領域,從神經保護作用到癌症研究,無所不包。有機認證、生物動力法和再生農業等概念也贏得了注重環保的消費者的青睞,並為他們的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
人的因素
這些傳統最終體現的是人類與植物之間深刻的連結——幾個世紀以來,這種相互依存的共同演化得以維繫。香草蘭之所以能大規模商業化種植,全賴於12歲的奴隸男孩埃德蒙·阿爾比烏斯發明了授粉技術。番紅花是一種不孕的三倍體植物,只能透過人工繁殖球莖才能繁殖。這些植物與人類之間已經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夥伴關係,超越了單純的農業範疇。
當人們在西班牙海鮮飯中加入一小撮藏紅花,沖泡一杯茉莉花茶,或在香水中嗅到依蘭的芬芳時,他們體驗到的是世代積累的知識的結晶,是農民黎明前起床勞作的成果,是無數個小時精心耕耘的結晶。這些花朵將我們與一種更古老的植物關係聯繫起來——在這種關係中,栽培不僅需要播種和收穫,更需要每日的照料、精湛的技藝以及長者對年輕一代的文化傳承。
續篇
只要拉曼查的紫色番紅花還在盛開,馬達加斯加的香草蘭還在綻放,埃及田野的茉莉花在午夜時分依然綻放,保加利亞的山谷在每年五月依然瀰漫著玫瑰的芬芳,這些傳統就會延續下去。這並非因為它們符合現代經濟標準,而是因為它們代表著超越單純利潤的東西——土地、傳統和人類堅韌之間的鮮活聯繫。
秉持這些耕作方式的農民不只是農業勞工。他們是不可取代知識的守護者,是傳承數百年、臻於完美的植物技藝的實踐者,也是連結古老耕作傳統與當代全球市場的關鍵環節。他們的工作——在黑暗中,在寒冷的清晨,忍受著腰酸背痛和手指沾滿污漬——生產出如此珍貴、如此不可替代的物質,以至於世界即便付出瞭如此巨大的努力,或者正是因為如此,依然珍惜它們。
在自動化和人工合成的時代,這些花卉的採摘見證了農業中依然存在的根本性人性:判斷力、觸覺、耐心,以及不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而為傳承值得守護的傳統而甘願從事艱苦工作的意願。這些花朵本身——嬌嫩、短暫、嬌貴——確保了這項工作將世世代代繼續由人類完成,需要人類的奉獻。
從 15 萬朵番紅花到一公斤藏紅花,從數千株手工授粉的香草蘭到珍貴的香草莢,從午夜採摘茉莉花到黎明時的玫瑰谷——這些花朵提醒我們,最珍貴的東西往往需要我們付出最多的努力,有些寶藏只能透過耐心、技巧和人類雙手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奉獻精神才能獲得。
